两天后,林奕将自己以命相搏换来的股份合同带去了天堂集团总部。张曼自然对这次行动赞赏有加,便准备给他一点小小奖赏。
“说吧,想要什么尽管提,这次通明集团的阴谋彻底告破,我们公司也得以成功度过危险期,完全是你的功劳啊。”张曼今日一改之前的傲娇态度,居然对林奕客客气气起来,看样子此次的风险确实不小。
“奖励什么的就算了吧,目前我也没那心思了。”林奕耸了耸肩答道。
其实倒也不是林奕淡薄钱财,主要是前两天在通明公司敲了一笔竹杠,这三千万也够他挥霍好一阵子的。而且目前他需要的也并不是经济支持,而是一段时间的缓冲期。
“哟呵?头一次见你这么无精打采啊。”张曼打趣道:“是不是这儿留不住你了?”
“别误会,我只是最近有些私事要处理,之前也给你打过招呼。”林奕解释道。
“确实,当天让你去索要合同,你还差点拒绝,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问题亟待处理。”张曼叹了口气道:“我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既然如此重要,公司这边你就暂时不用操心了。”
“能理解就好,不过我也得说明,此次休假算是无限期的,等遇到实在棘手的问题再来找我吧,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我没什么时间了。”林奕说完这句,便匆匆离开公司总部。
如今有两件事让林奕感到头疼,其中之一自然就是关于宿敌的出现。两天前的那个下午,自从沿海那边传来强烈预感,林奕就知道如今已没有多少时间浪费了。
目前他完全不知道此人身在何处,更不知道其实力状况,所以一切都已从零开始,从打探消息,收集情报开始做起。
而第二件事,则是林奕始料未及的。
那天下午,零儿击溃三头u5之后,似乎陷入了深度昏迷,但林奕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但看上去也并不像力量使用过度。
当时零儿不断重复说道:“已肃清威胁,请求解除战斗模式…”而林奕自然不知所措,无论他下达什么指令都无济于事。
而在她陷入昏迷之前,还若有若无地说了句:“主人,帮帮我…”林奕完全能感受到,这个情感细腻的少女,内心一定无比挣扎。
这两天林奕算是使劲浑身解数,零儿却依旧没什么反应,而且透过她的眼睑,林奕能看见其眼眸里泛出的微微红光,这也就意味着那该死的战斗模式还未解除。
说不定只要能解除这个模式,零儿就会苏醒过来。
这两天林奕也想了很多关于零儿以及最终兵器的事情,虽然并未得出什么有效结论,但他好像是想通了之前零儿提到过的一个词。
‘指数增长’
零儿的战斗方式其实并不复杂,有点类似于病毒传播,或者说是细菌增殖。而这种战法看似粗犷,却又其致命的威力所在,那就是战斗力的爆发式增长。
话说白了,就是四两拨千斤,零儿自身能量场十分有限,但可以通过入侵一台机器,从而控制相邻的两台,然后四台,八台、十六台,以此类推无限发展。而且遇强则强,越是强大的敌人,也就能转化为自己强大的战斗力。
所以零儿看上去虽然没有丝毫战斗能力,但却能让战场上的千军万马顷刻间归自己所有,在自身战力无限暴增的同时,对方也就溃不成军,这仗自然不用打了。
终极兵器,果然名不虚传,表面上是以战止战,实际上兵不血刃,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伤亡解决战斗。
只不过…设计者的思想有些太超前了,这分明是属于未来的科技。
因为目前的战场上,尚未将智能机械大规模使用,各国军方的智能武器都只是出于研发阶段,虽然机械代替人力是迟早趋势,但目前来看依旧是人力为主导。
或许再过几十年,等到所有军事力量都被智能机械取代的那一天,零儿真的能够成为终止一切战争行为的最终兵器。
但这种力量一旦落入邪恶之徒手中,后果自然不堪设想。林奕想到通明集团的所作所为,不由得背脊发凉,没想到他们这盘棋下的如此之深,在自身致力于开发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同时,暗中却在研发一种制胜法宝。
不过杂七杂八想了一大堆之后,林奕也没找到唤醒零儿的办法,这时候他不免回想起之前的那个指挥官,看样子那家伙应该对灵儿的不少信息有所掌控,如果能逮住这家伙并审讯一番,说不定能问出一些端倪。
当机立断,这天晚上,林奕便偷偷潜伏在通明集团附近,准备趁机抓人。既然自己不懂,那就找个懂行的来。
不出所料,凌晨两点时分,当天的行动指挥员出现在林奕的视野之中。而此人看上去垂头丧气,应该是受到了不小的惩罚。
但反过来想,既然这家伙犯下如此大的失误,如今却依旧能为通明集团效力,那就说明此人说不定是个事关重大的角色,肯定对集团内部秘密有所掌握。
在跟踪尾随了一段路程之后,林奕一击飞针,此人当即瘫软在地。而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身处林奕早已准备好的地下审讯室里。室内没有丝毫光亮,这家伙完全不知道是谁在审问自己,而林奕也刻意将声线做出些许变动。
“你…你是谁?我在什么地方?”那人有气无力地问道。
“从现在开始,我问你答,不需要任何多余话题,也别妄图撒谎。”林奕对他施展出几分精神威压,想让他乖乖就范,但他很快发现,这一点似乎并不对所有人有效,至少像这种训练有素的特种作战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控制。
“你要问什么?你究竟是谁?”他的语气里透出惊慌。
“我只是想知道一些,关于零号机的秘密。”林奕慢慢说道:“另外,你不允许发问,这一点我只说一次。”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