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广告小说 言情 农门辣妻:王爷来种田

第961章 大力支持

  “好!好!好!”

  御书院内,皇帝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手拿着北疆送来的奏折,脸上的笑意让整个御书房的大臣都忍不住好奇。

  “你们都看看,阿阮在北疆都做了些什么。”

  皇帝让人把奏折拿给大臣们传阅。

  大臣们凑到一起仔细看了那奏折,顿时脸上也满是笑意。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北疆终于要有新面貌了。”

  皇帝心中熨帖,“阿阮那孩子,真是放到哪儿,都能给朕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北疆那样棘手的地方,大周开朝至令,换了多少任官员,都没能把北疆弄出点名堂来,她这才去了半年,就让北疆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个水泥路,据说在上面推着车子走,都感觉不到颠簸,朕都想到北疆去亲眼看一看了。”

  皇帝自然是去过北疆的,但那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大臣们见她如此高兴,自然是连声夸赞的。

  太子却道:“父皇,长宁之前提过的移民计划,儿臣认为是可行的。北疆地广人稀,大片地地闲置,如果都给开垦出来,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皇帝最近也在考虑这件事情,觉得林阮的计划确实值得一试。

  有大臣却道:“臣以为此事不宜操之过急,虽然目前公主在北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北疆那边的情况并不能太过乐观,气候恶劣,地理环境也不甚理想,再加上与炎沙相邻,各种不安定的因素,实在不适合让大批百姓迁居过去。”

  “臣也认为此事需得从长计议。让百姓迁居北疆,先不说百姓们是否愿意背进离乡,光是将大批百姓安全送到北疆,再妥善安置,就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支撑。相较起来,实在不值如此大动干戈。”

  太子站了出来,用最温和的声音,说着最强势的话。

  “两位大人只看到眼前一时之利,却不曾往长远去想。诚如二位所说,迁移大批百姓前往北疆,确实需要一笔巨大的开支,甚至几十年之内都未必能看到明显的效果。但几十年之后呢?治理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时间去各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只看眼前的利益,那大周还谈何立足千秋!”

  “父皇,北疆面积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大周,那里的土地大多荒芜闲置。若是能将百姓迁移过去,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去改造北疆,将会造福于千秋万代的后世子民。何况,有长宁在,儿臣认为,或许用不了几年,北疆就可以给父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太子摆明了是要支持林阮的计划。

  那几个保守派大臣不停地劝皇帝三思。但其他大臣却也觉得可以一试。毕竟现在国库充盈,与其将银子放在国库里当摆设,倒不如拿出来做些事情。至于能不能成,做了不就知道了?

  皇帝对北疆的百姓没什么信心,但他对林阮却是有信心的。

  于是说道:“此事朕认为可行,不过可以分批往北疆迁移百姓,先过去一批,看看是否真的可行。若没什么问题,便可以放开手脚去做。这第一批迁移的百姓,就从淮阳府和宣和府中挑选吧。”

  毕竟这两地的百姓,对林阮的感情最为深厚,打着林阮的旗号,相信那些百姓应该会愿意前往北疆的。

  那几个保守派大臣劝不住皇帝,甚至夸大其辞,说此举极可能动摇国之根本,跪在御书房外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让人劝他们回去,劝不住,于是皇帝也不管了。

  爱跪就跪吧,反正北疆的事情他是十分看好的。能把北疆的贫困问题解决了,并且将北疆打造成一个相对富饶的地方,有何不可。

  不就是花些银子嘛,国家每年支援北疆的银子,也没少掏,可掏了这么多年的银子,北疆依旧穷得叮当响。如今有这么一个机会,他为何不试。

  虽然看着是一次性要投入一大笔银子,可分散开来看,跟往年支援北疆的银子比起来,也没多到哪里去。

  能把北疆治理好,大周最大的一块心病自然也就解决了。

  有了朝廷的支持,号召移民北疆的圣旨很快就传达到了淮阳府和宣和府。

  这道旨意自然是要在民间掀起巨浪的,但远在北疆的林阮却是毫不知情。

  她正在田间地头,记着给那些果树施加异能,让它们都能成活下来。

  这些可都是重关县百姓以后的希望,为了支持她的计划,百姓们把种粮食的土地拿出来种这些果树,林阮自然不敢让他们的希望落空。

  有异能加持,这些果树自然全部成活下来,在北疆四月初夏的微风中,舒展着娇嫩的枝叶。

  朝廷派来的那些农官也都卯足了劲,每天扑在重关县的田间地头,记录那些果树的状态,教百姓们如何治理虫害,如何施肥浇水。

  这些农官们都是有真本事的,比光靠异能的林阮本事大得多。林阮如果没有了异能,让她种地,她也只能瞪着眼干着急。但这些农官却是有本事,能让庄稼多结果。

  引水渠的进度也很快,一个月的时间,挖了一百多里长。渠深一米多,宽约半米,两壁和底都用石头垒得结实,又用水泥将缝隙都封上,杜绝了渠水在流送的过程中浸入地底。

  这条水渠需要的时间很长,古时的技术又十分有限,不可能像现代那样用先进工具和设备开山劈路,只能根据地势,尽量选择最近的路线,将水渠修到雪山下。

  林阮亲自去测量过,这是一条长达三百多里的路程,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

  但重关县的百姓,没有任何人说一句苦,叫一句累,每天都按时上工,认真干活。

  当然,朝廷也没让他们白干,每人每天可以领到三十文工钱。

  这点工钱其实并不多,但这些百姓却格外高兴。不止是因为重关县穷,每月一两不到的银子,都算是高收入了。更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想过,替他们自己做事,朝廷还会给工钱。

  这份淳朴,让林阮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