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五爵七等
「朕依国公的。」朱允炆说道:「徐叔叔,深得国公真传,一直没有在军中历练,朕也为徐叔叔感到遗憾,这样吧,就让徐叔叔跟随国公,做国公的助手,也算是上阵父子兵。至于,其他人选,国公尽管推荐,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定然给国公一个答复。」
这正和朱允炆之意。
徐达的精力问题,身体问题,只能支持大事,很多具体的细节是无法操劳的。自然由别人来做。如此一来,徐达作为一个统合军方势力的牌子。
将各派的将领派到徐达麾下做事。
最大的可能整合全军,并且给徐达一些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徐辉祖的培养。
想要经过这一次之后,将来徐辉祖也能接替徐达的衣钵,成为军中一系的首领。魏国公一系重现朝堂,对于朱允炆掌控朝廷,也是大有好处的。
只是,这与徐达对于徐家的安排,是背道相驰的。
徐达希望徐家能够沉寂下来。脱离朝廷纷争。倒不是徐达并不希望自己家族兴旺发达,而是徐达开国功绩太大,已经有功高震主的嫌疑了。徐达这么多年自谦自抑。不是没有原因的。而一个朝廷争斗最激烈的时候,就是二代三代皇帝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国功臣势力比如被清洗,或者说衰退。
这是必然的,打天下是一帮人,坐天下是另外一派人。
等天下利益分配结束之后,徐家对于朝廷来说没有了威胁,只留下开国功绩的时候,徐家的荣华富贵才有保障。
即便不可能权倾一时,但是富贵传家却是板上钉钉的。
只是奈何,这对徐家来说是一个妥当的办法。但是对于徐家具体某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这就代表徐达要压制自己儿子孙子乃至其他后人,要安分守己,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行了,在政治上就不要想其他作为了,特别是他儿子孙子一辈。
徐辉祖一直担任闲职,就是徐达的意思。
只是而今徐达已经阻止不了徐家加入这一场乱斗之中。
给了徐家这么大的好处之后,朱允炆又抓住了其他派系将领的任命权,未来徐达麾下定然有很多其他派系的人。不可能让徐达真正掌控大军的。
徐达只能说道:「陛下圣明。」
朱允炆心中得意。
战场上的局面,虽然有些被动,但是朱允炆也在一步步完成对军队的整合。他相信,他只要完全掌控了南京朝廷,就有足够的力量战胜北京。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就且容他嚣张一段时间吧。」朱允炆心中暗道。
-----
南京的消息与东海的消息要传到北京,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这一段时间,北京已经消化了河间之战的影响。
何夕主持内阁扩大会议,商议出封爵名单。
以叶沈为首的河间之战的功臣,叶沈封国公,昌国公。叶沈以下封侯封伯的,大概有十几人。很多都是辽东出身。这些人也就成为了未来勋贵之中,非常重要的辽东集团。
这是后话。
这一次封赏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人的封赏。
毕竟,论功行赏而已。
朱雄英并不是蠢人,或许为了自己的影响力,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安排某些人在某些关键位置,但是并不会影响太多。最少不可能影响公正。
既然不影响公正,这里面就没有多少悬念。
真正影响巨大的是两件事情,第一,就是何夕主持,朝廷上下通过的爵位改革。
设五爵七等。
五爵,就是五等爵
,公侯伯子男。
其实,大明之前也有过子爵,男爵,后来被朱元璋改了。
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的,并不是有爵位,就能世袭罔替,这里还需要赐丹书铁券?没有这个就是流爵,一世而终。
一般来说,大部分封爵的人,想要世袭并不是太困难的。
公侯伯爵,这些改变不大。
这些爵位依旧是超品,位在文武百官之上。
仅仅在首辅与内阁大学士之下。
而子爵待遇等同于一品。男爵等同二品。
男爵以下,分别有,轻车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公士。
这些官职,也不是何夕搞出来的。而是何夕从大明勋官这里顺过来的,本来勋官最上,是柱国,与护国。何夕与子爵与男爵合并了。
其实勋位在之前的朝代,还是有用的。
虽然只是荣誉官位。但是有俸禄的。有一个勋位,就多一份俸禄,有些官员加衔越多,俸禄也就越高。但是奈何,朱元璋研究之后,他觉得,这些官员做一样的事情,有了一个加衔,就多一份俸禄,这多不划算啊。于是有了规定,不管官员有多少加衔,都只领一份俸禄,也就是所有官职之中官位最高的那一份俸禄。
如此一来,勋官彻底变成了荣誉称号了。
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了。
有的仅仅是一个名头而已。
何夕干脆拿过来用,将五爵七等,形成一套,从低等到国公的爵位系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明卫所世袭官职,其实有九等。
世袭指挥使,世袭指挥同知,世袭指挥佥事,世袭卫镇抚,世袭千户,世袭副千户,世袭百户,世袭试百户,世袭所镇抚。
世袭指挥使,世袭指挥同知,就是未来的子爵,男爵。
下面的七等,官职与轻车都尉等一一对应。
按照朱元璋章程,一般来说,做到指挥使,会降低一个级别世袭指挥同知,或者再降一个基本,世袭千户。但不会太低。
整个世袭体系上承爵位体系,下承士卒。
因为朱元璋设计卫所制度的时候,想要下面的士卒世世代代为士卒。从爵位对的是上层将领,世袭体系面对的是中层将领,军户制度对应的是普通士卒。
自成一体。
总体上都是减少俸禄,给予土地,或者说允许从土地上获得俸禄,从而避免朝廷过多的开支。
这也是对应了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朝廷开支不足,但是各地战火不断,军事开支爆增的时期。
其实,这也是朱元璋建立体制一个问题,朱元璋体制明面上开支不多,但是大量开支变成了隐形开支。只要有权力,每一个位置上都有自己一份钱,只是不是来自朝廷而已。
这就是后世一些历史学家给出的评价,中国秦以来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是权力封建。上位者将某项权力分配给下面的人,下面的人自然利用这些权力搞到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是被默许的。
何夕的改革,本质上,就是责权对等,将所有隐形开支列入政务公开开支之中。这样做最大的问题,就是朝廷的开支,会疯狂上涨。
大明,乃至很多古代王朝用这一套,并不是不知道将所有开支都列入正式开支的好处。毕竟,上面钱给足了,下面才好办事,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但是奈何,朝廷根本没有这么多钱?朝廷财政开支,根本不足以维系大一统朝廷的存在,这种用这种折中的办法来处理各项事务。
很多人不能理解,只说一项,那就是粮食转运,有些地方千里之外
粮食转运的运费,就已经超过了粮食本身的价格。
与其这样,不如给某些人一些特权,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与何夕金融改革带来的收入红利,何夕这种改革,根本是一剂毒药,让大明送命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