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往往在生气和害羞时,才是最好看的。李文雅让田风的话,给弄的又羞又气的。本来略施脂粉的脸蛋,现在变得白里透红与众不同更加迷人了。
“文雅,你好美呀!”田风一时有些忘情,痴痴地看着粉面含春的李文雅,竟然忘了自己是身在何处了。
而李文雅看着田风也有些意乱情迷,只是她毕竟是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然是有些矜持了。
“田风,你不看花,看我干吗!不认识我了。”李文雅低眉垂,有些害羞地推了田风一把。
“啊,我---我没有看你,我是在看那边的一盆花呢!”田风自然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让李文雅的美貌给吸引住了,于是就又指着玻璃柜另外一面的一盆花给李文雅看。
玻璃柜是透明的。站在这一边,也可以看到另一面的花。田风随口就说是自己在看玻璃柜另外一面花呢!
“那一面的花有什么好看的。难道比这一面的还好看吗!”李文雅有些不解。
“我怎么感觉,另外一面似乎是放着一盆莲花呢!”田风这时,还真看到对面似乎是放着一盆莲花。因为那花朵和莲花是非常的相似。
“你胡说什么呢!人家这是兰花展,那来的莲花,又不是莲花展,再者说了。这花都是盆栽的,怎么可能会是莲花,莲花似乎只能生长在池塘之中。毕竟,莲花是一种水生植物,种在盆里,是不可能存活的。”
李文雅一听田风的话,她马上就开始反对了。
“那我们一块过去看看,我就感觉那是一盆莲花呢!”田风也有些好奇,就想过去看看。
“行,反正还有时间,我们就再过去看看。”
两人说着,就转过玻璃墙,来到了另个一面。
他们刚到那里,就已经有几个人围在那里了。
“哎,这兰花也忒贵了点吧!一百万,开什么玩笑,这怎么可能值一百万。”
“莲瓣兰,本来就十分稀少,培育非常困难,我看市场价值一百万,也是正常的。去年我们省城一次兰花节上,有一盆莲瓣兰,就卖出了七十万的高价。而那一盆莲兰,还不如这一盆高大漂亮呢!要是和那一盆相比的话,这一百万也不算贵。”
观看的这几个人中,有一老一少,可能是爷孙俩,一边看,一边在聊着这一盆兰花的事情。
田风和李文雅一听,不远处的这一盆兰花,竟然价值百万,也是大吃一惊。
要知道,他们俩刚才看到的那些兰花,虽然价格也是很高,都在十万以上。可还没有那一盆达到一百万的。就算是刚才那一盆神奇的意大利红门兰,标价也就五十万。远没有达到一百万。
“天下有这么贵的花。”李文雅也听到了那一对爷孙俩的对话,她也是先吃了一惊。
“走,过去看看。”
两人又一次好奇地走了过去。
等两人看到那一盆兰花时,也是让这种兰花美丽高贵的气质给吸引住了。
这是一种更加神奇的兰花,其花朵的花瓣,竟然很象是莲花的花瓣,但又有些象蝴蝶。花瓣上面斑斑点点的,真和蝴蝶翅膀差不多呢!这真的是很奇怪,这就是传说中的莲瓣兰,兰花中的极品。
莲瓣兰,是兰科、兰属植物,地生兰,植株形态优美,花型多变,花色丰富,深受中国、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人们的喜爱。莲瓣兰主产于云南省滇西北地区,时逢每年的元旦春节盛开。这种兰花的花瓣呈椭条形,酷似盛开的莲藕花瓣,民间以花喻花,定名为“莲瓣兰”,也深受国兰爱好者青睐。
这种兰花时逢每年的元旦春节盛开,云南大理民间称之为“年拜兰”,其意为“拜年花”,给人们带来吉祥喜庆的气氛。同时,这种兰花的花瓣呈椭条形,酷似盛开的莲藕花瓣,民间以花定花,固定名为“莲瓣兰”,并延传下来。
莲瓣兰作为国产兰属的重要一员,逐渐为国内兰界所熟知,还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随着中国兰协成立后连续十余次全国兰博会的举办,南云省兰友纷纷把从莲瓣兰中选育的优良品种亮相兰博会,每次都赢得组委会大奖和全国各地兰友的赞许,莲瓣兰的知名度与日俱增。特别是由于其植株形态、开花性状、生活习性、栽培方法等与四钏习惯栽培的春剑较为相似,而受到四钏省兰友的格外青眯,莲瓣兰中许多优秀的品种被引种到四钏,获得了极大的展。同时也由于其枝叶秀美,株型适中,花色丰富,环境适应能力强,芽率高,易开花等优良性状而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兰友的喜爱。
鉴赏兰花历来要求一棵花不仅仅具有自然美,而且还要具备最高层次的美,即是在实物之外还要包含某种境界美。由自然美延伸到含蓄的意境美,赋有诗情画意。因此,既重视形质的美又强调意境美,两者要和谐统一,成为鉴赏莲瓣兰的审美原则,成为鉴赏的标准。
形质指的是一棵莲瓣兰开出的花朵之花穿花貌花瓣的质地和构成的几何图形,花朵的香味与浓淡馨香,以及兰株的叶型和叶与花的空间位置等等。意境则是一朵花或是叶花的某一部分给人一种启迪联想,从实物达到某一种境界,比如花朵的花瓣为大荷瓣,它包含着稳重,一朵花的两个副瓣成飞肩,它包含有精神等等。形质和意境统一才是美,两者和谐,引人入胜,联想翩翩,从形质流浸于另一种美的境界之中。鉴赏审美活动从形质开始,归宿到精神思想之中,这是我国对兰花审美艺术的核心。爱兰和养兰就是一种爱美之心的表现,养兰之人通过兰花自身的美来表达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向往着真善美的思想情操。种植兰花可以从中寄托某种情思,寓于某种情操,宣扬某种精神等,放素有养兰观叶思美,看花思情,闻香思幽之说。